陈云 官方网站

http://chenyun.zxart.cn/

陈云

陈云

粉丝:38929

作品总数:16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陈云,福州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州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国际展...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未提供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电话:17135742773

免费客服电话:4000718777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陈云

2020/8/28 9:01:38

2020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名家教材作品集·陈云》,教材作品集的内容以陈云的《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及现状》一文为主,该文对中国画进行较全面的深入浅出地阐述和论述,观点鲜明、简明扼要、通顺易懂。此前,该文的初稿已发表于多家全国性报刊,在美术界产生影响。教材还编入陈云的《焦墨疏论》一文,该文对焦墨技法和精神进行论述,弥补了当前对焦墨法研究的不足,此前《焦墨疏论》一文已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目前这一教材作品集已发行全国的各美术学院。

陈云

2020/4/8 16:31:35

《福建艺术 增刊》发表陈云文章 由2020年2月出版发行的2019年《福建艺术》增刊,该增刊专题发表陈云的论文《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及现状》一文。此文可在雅昌艺术网陈云官网搜索: http://chenyun.artron.net

陈云

2019/12/5 16:36:23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精选·陈云作品》第四辑出版发行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江苏美术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发行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精选•陈云作品》第四辑,内容为陈云写生作品41幅。此前2018年9月的《教学范本•陈云作品》第三辑,为陈云各个时期的代表作27幅,位于五一广场于山堂的福州东方书画社在销售此书。

陈云

2019/10/18 10:09:18

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及现状(章节二十九) 陈云 目前中国画坛存在的某些不足与弊端现象(二) 当今中国画坛要倡导讲真话做实事的务实工作作风。2005年举办的“首届中国写意画展”,举办此画展的目的是为了扭转中国写意画的颓势,重振写意精神。当时征集到的作品一万余件,数量之多较为罕见,入选参展作品仅257件。 “首届中国写意画展”的学术意义得到当时全国中国画家们的普遍重视和响应,表明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关注,是得人心的画展,获得较好的学术反响与社会赞誉。遗憾事隔十四年,写意画展没有再举办。1998年举办的“时代风采——全国写生画展”,是倡导画家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累创作素材的有意义画展,事隔二十一年,写生画展也没有再举办。偶见报端某些有识之士倡议举办全国性的“临摹中国画历代传统经典作品展”,这是具有灼知远见的倡议,如能举办且能持续,对重新认识中国画的传统精神;重新认识中国画的传统经典;重新认识中国画传统笔墨,意义非同凡响,相信画展必将产生广泛影响,更会影响一代青年画家。全国性画展要结合中国画现状存在的学术问题,为结合时弊、纠正时弊而举办,会使当前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和学术方向更加明确,画展的导向性、示范性意义才能更好地体现。 全国画展的评选方式方法与获奖作品存在一些弊端。一些获奖作品为优秀作品,但是还有一些获奖作品以缺失传统精神的所谓“新颖”和“形式感”取胜,使不能称之为笔墨意义的中国画,往往在各类画展中获奖,引发人们的疑虑和争议。为了获奖,作者挖空心思、别出心裁地制作出“新形式”、“新风格”,以取悦评委,这些作品如过眼烟云,只能取得短期的视觉效果,无法经受推敲和品味,无法经受时间的检验,无法产生长远的标榜作用。这牵涉到评奖方式、评奖标准,以及评委自身素质,一些评委的绘画能力很一般,却参与全国性画展的作品评选,不排除评奖获奖的人为因素,评选方式方法的弊端和获奖者的目的与追逐名利挂钩,在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局外人往往重视获奖,以是否获奖作为衡量一位画家艺术成就的标准,在评定职称、津贴等方面以此作为重要依据,是不合理的。当前美术界和文艺界评选奖项繁多,产生了一些弊端,使评奖获奖失去某些实际意义,要压缩减少奖项,寻求更为合理公正的评奖方式和方法。 在充满人际关系的当今社会,由于艺术存在着不易分辨与评定,使艺术领域的人际之风更盛。一些艺术家将钻营人际及艺术商品性置于首位,助长了艺术界的浮躁心理与不正之风,也容易造成艺术人才被埋没现象。人亡业显的黄秋园、陈子庄等,他们坎坷的艺术人生,是人才冷遇的典型事例。李可染观看黄秋园作品后感叹:“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并痛斥美术界埋没人才的现象,黄秋园冷遇现象是美术界的悲哀。发现黄秋园作品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正是否定中国画传统精神的“85新美术思潮”兴起之时,黄秋园作品的呈现在某种意义上缓解、平息了这场思潮的争论和错误观点。当今的中国画坛和文艺界存在着艺术人才的使用不是任人为贤,而是任人为亲的一些现象,存在着学历歧视、职称歧视、职务歧视的一些现象,容易造成艺术人才的埋没,影响了艺术人才的使用发挥。徐悲鸿不拘一格地发现、扶持、使用了许多绘画人才,是位卓有眼光、具有公心的大伯乐,至今还传为佳话。由于时代不同,缺乏当年的社会氛围,当今的中国画坛缺乏具有公心和眼光的伯乐,一些具有真才实学,以自己作品说话的艺术人才需要伯乐。由于艺术领域存在着人才和产生人才的特殊性,需要打破制约用人的条条框框规定,敢于不拘一格地大胆使用。高手往往产生于民间,怎能以身份、地位、学历、职称、名气取人取艺,唯以作品的水准来衡量其艺术价值和成就,在作品面前人人平等,以净化当前的艺术氛围。当今的中国画坛,在建立公开、公平、有效的人才挖掘机制和对人才的扶持、使用、奖励机制上,需要建立并完善。 历史上的中国画传统教育主要以师徒关系进行传授,也有了课徒画稿等形式。目前以院校为主的美术教育,招收各类美术专业的学生,美术教育对未来美术事业的发展,会产生巨大影响和作用,也包括中国画专业。当今一些美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忽视了中国画传统精神的教育,轻笔墨重形式,轻临摹重写生,轻学养重表象,以一些西画的教学方式来应对中国画教学,违背了中国画的基本教学规律。中国画教学的主要课程应该是研究临摹历代传统经典作品、中国书法、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国画论、中国绘画史、古汉语、古诗词等,以凸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这是学习中国画的基础知识,学习素描、色彩、写生、速写等只是辅助性的。当前一些美术院校师资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一些绘画能力一般、不具备教学条件的教师站在讲台,当今的美术院校缺乏优秀中国画家担任教师,怎能培养出优秀学生,所以一些学生认为在美术院校没有学到什么知识,中国画教学需要高质量,教师负有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以免误人子弟。艺术成就需要几十年的学识积淀,不能急功近利,因此对年轻学生不能提出很高的艺术要求,主要是夯实他们的中国画基础学识和笔墨技法基本功,着眼于将来,为学生今后的艺术独立发展奠定扎实的自学基础。 某些文化行政领导违背文化艺术客观内在规律,做出对文化艺术工作的错误决定亦为较普遍现象。例如目前有些地方的官方部门组织评选当地的文化名人,并授予称号,文化名人由官方组织评选,较为离奇罕见。真正的文化名人是在自然状态下逐渐形成的,由人们心目中产生,是其文化艺术成就获得当地群众的普遍认可,不靠人为的评选,没有授予称号,却是群众心中真正的文化名人。评选文化名人还要求年龄在六十岁以下,全国及地方的各艺术家协会机构也有类似的年龄限制,使人不由想到这是否在政界选拔年轻的领导干部。各文化艺术门类的学识都需要年龄的积淀,尤其是中国画家,年龄越大学识越深厚渊博,学术成就就更显著,年龄是造就文化名人的重要因素。真正的文化名人是各文化艺术门类的领军代表人物,以人为方式官方评选的文化名人是否有必要;是否存在评选弊端;是否符合文化艺术的客观规律;评选的文化名人是否获得社会群众的信服认可;评选文化名人的年龄限制是否合理。外行人经常以简单的行政命令来处理文化艺术的专业问题,往往事与愿违、啼笑皆非,阻碍了文化艺术事业的正常发展。文化艺术有其客观规律,不能以主观意愿替代客观规律,要求文化行政领导要懂得文化艺术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是努力做一位内行领导的工作要求。他们要理解和尊重艺术家和他们的创作劳动,不明白的问题应虚心向艺术家们讨教,注重读书学习,弥补自身文化素质的不足,倡导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以避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权力话语,做出符合文化艺术客观规律的正确决定。 回顾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历程,充分表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进行深化改革,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增添强大动力,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在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发展。四十年的实践表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触及到各个领域,中国美术领域也需要改革,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深化改革。要以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为宗旨,认清不适应美术发展的存在现象和问题,有些问题已阻碍目前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所以要秉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强调改革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界要聚焦哪里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重点抓哪里的改革。不搞口号式改革,不搞形式主义的改革,改革不是靠华丽的嘴巴,而是在行动。用行动举措检验改革成效,让社会的画家们和群众进行评判,回答人们对中国美术繁荣发展的期盼,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顺应人心和时代要求。“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迪启示,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进步的规律中前进,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发展。中国美术界要顺应当今的时代潮流,以改革变革的成效振兴发展中国美术、振兴发展中国画。 对待任何事物,面对其错综复杂的现象和问题,应该抓住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与主要矛盾,不被枝节的现象和问题所缠缚。中国画貌似复杂深奥,似乎有许多难以解读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中国画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念,就能大法至简、举重若轻、迎刃而解。 面对目前中国画传统精神的一些缺失、中国画观念认识的含糊,中国画必须回到传统的立本之源。笔者将学习、创作中国画实践过程中的体会、感悟、经验,有感而发写成此文,力求对中国画进行较全面的、深入浅出地阐述论述,力求观点鲜明、简明扼要、通顺易懂,撰写此文是一位中国画家的社会责任感。本文所论述的诸多观点,是针对当前中国画的现状,为弘扬中国画的传统精神,重申和澄清中国画的一些基本规律和基本理念,希望中国画走向振兴与辉煌。“吾日三省吾身”,对人生是如此,对艺术也应如此,艺术作品要经受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理论文章同样需要检验。望此文给予读者一些启发、帮助,并带来商榷、斧正。 陈云作品:

陈云

2019/10/11 9:37:10

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及现状(章节二十九) 陈云 目前中国画坛存在的某些不足与弊端现象(一) 艺术是上层建筑的思想意识形态,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作用,推动民族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促进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真、善、美是人类社会追求的高目标,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艺术表现真、善、美是各个时代的主旋律,体现了艺术的人性美,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精神导向作用。艺术家及其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折射,所以中国画家要具备职业道德和学术良知,担负社会职责与时代使命,为社会提供弘扬真、善、美的精神作品,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中国画家应该具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以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为已任,正如陈子庄所言:“我们从事绘画并不是为画画而画画,最终成个画匠,这在艺术上是没有前途的。必须要以民族、国家的前途和民族文化的长存不衰为前提,从事绘画艺术才有意义。” 当今的中国画坛,中国画的社会群众基础较广泛,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展出交流频繁,工笔画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物画创作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作品的形式样式较为丰富,多数中国画家坚持继承发扬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呈现了中国画较繁荣的景象,当今中国画的总体趋势在发展。 当今的中国画坛,由于受到绘画之外的物质利益诱惑,一些中国画家将绘画的商品性置于绘画艺术价值和艺术理想之上。为了物质利益,一些中国画家唯命是从,投其所好,扭曲人格,从题材内容到形式格调,媚俗的中国画作品充斥着中国画坛。以丑怪唯美,只注意作品的一些形式表象,弱化了作品的思想性,削弱了高尚精神情感的缘情言志,以市场作为创作的目的,把平庸低俗、阴柔小巧的脂粉气作品推向社会民众。一些中国画作品越来越脱离中国画美学范畴、绘画技法和艺术良知,偏离了中国画传统精神方向,媚俗的时风习气为当今中国画坛的流行病。中国画作为“精神的艺术”、“哲学的艺术”、“抒情诗的艺术”,当今较缺乏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能振奋人心的性情高雅、阳刚大气的作品。 时下的中国画坛成为一些人争名夺利的竞技场,旁门左道的方式方法,可谓名目繁多,千奇百怪,纷扰喧嚣,令人瞠目结舌。这些人与其说是画家,不如说是懂得一些艺术皮毛、善于钻营、为不地道的商人更为精确,这些人缺乏中国画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媚俗和丑陋的根源是媚骨,一些人的媚骨,是由于理想的失落、利欲的膨胀、学识的贫瘠和人格的庸俗。倘若与这样的画家谈论文化艺术的时代使命、画家的社会职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品与画品的意义,如同和愚人在白日呓语。做人要有骨气、正气、志气,不可有媚骨,媚骨会摧毁艺术家的灵魂与艺术生命。面对中国画坛的一些丑陋现象,激发了众多正直的中国画家和美术理论评论家的义愤,一些美术报刊予以披露和鞭挞,以维护艺术的真、善、美本质与艺术的道德良知。在商品经济社会出现一些丑陋现象不足为奇,邪不压正,当今中国画坛的正能量是主流,弊端只是一些现象,无法阻碍中国画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画坛有跟风的习俗,某些画家有新意的作品一旦出现,就会出现相互摹仿的群体。如某省的山水画,一些山水画家的作品在技法、风格上都比较相似与雷同。于志学的冰雪技法、冯大中的画虎工笔技法等,有一批的追随者,可以学习借鉴这些新技法,如果只是摹仿而无创造,跟风追随没有意义。一些中国画新颖观点的出现,还没有判断正确与否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一批追随者。某些人提出的观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哗众取宠、引人注目,只为“一鸣惊人”之举。人有了名气和地位,不等于拥有了真理,名家的观点是否正确,需要接受绘画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真正的中国画家在精神和艺术上,不会趋炎附势,有坚定的自我主见、追求和理想。 从历代直至当代,产生了浩如烟海、内容广博的中国画画论,这些画论的阐述论述各有侧重,显得零星而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系统。传统中国画在悠久的历史中,无形之中已形成较完整的基本理论体系框架。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以权威性理论著作的形式,将浩瀚的画论史料予以品评、整理、归纳、补充和全面总结编写。此著作需大浪淘沙、存之精华、弃之糟粕,现在及将来中国画的发展需要以概况精纯内容的中国画理论权威著作作为理论指南。一百多年前直至今天,传统中国画还在不断地被反思、讨论和争议,质疑否定传统中国画的观点不断产生,人们受到一些错误观点的影响和误导,这一状况与目前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中国画理论体系有直接关系。目前全国美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没有中国画理论课本,少量零星的理论只是散见在中国绘画史的课本中。中国画的理论课多以教师对中国画的自我理解进行传授,缺乏理论系统性,自我理解的理论观点难免会产生偏颇,这些现状与传统中国画的历史很不相称。编写这一巨著,是一项复杂艰巨浩大的文化系统工程,触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门学科,不是某些中国画理论家和中国画家可以胜任,应该视为国家文化系统工程,只有国家行为才能完成。 目前美术理论研究是滞后的,中国画理论研究同样是滞后的。一些没有遵循中国画传统精神的理论文章,作者往往凭借自我的主观意愿想法而写作,文章内容容易偏离中国画的传统本源和传统精神,因此,当今的一些中国画理论文章需要商榷,错误的观点需要批判。一些多产的美术理论评论家经常纠缠于一些枝节问题发表见解,在重大美术问题上却缺乏理论建树,例如对二十世纪某位名家作品的具体创作年份,曾在美术报刊上进行讨论和商榷,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文章题材。当前相当数量的理论文章只是新酒装旧瓶,泛泛而谈、内容空洞,没有新意创见。当今阅读理论文章后的读后感这一文艺理论评论形式已基本绝迹,说明目前具有学术性、创见性的理论文章较为罕见。中国画需要发展,必须以正确的绘画理论和理念为先导,才能引领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历史上的诸多画论是传统中国画的思想理论宝库,南朝谢赫《古画品录》、南朝宗炳《画山水序》、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北宋韩拙的《山水纯全集》等历代画论经典,年代虽已遥远,却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这些画论观点的思想精神至今还在影响着当代的中国画家和中国画创作。研究解读历代画论是中国画理论评论家的重要学术研究方向,如何古为今用,挖掘、借鉴历史的中国画理论遗产,弘扬经典画论的传统精神,如何将这些理论遗产以澄清人们对中国画的观念认识,应用于当今的中国画创作,促进民族绘画的繁荣和发展,是中国画理论评论家的社会职责与担当。 在美术评论上,要正确理解美术批评,美术批评不是空虚的议论,不是一味的赞美,也不是唯有挑剔和贬斥,美术批评是客观地对其作品及对象进行的分析和评价。当今一些美术评论缺乏真正意义的批评,为了个人宣传与拓展市场构成了批评的主流。文章内容空洞乏味,千篇一律,一些美术批评扭曲事实、阿谀奉承、指莠为良、肆意炒作,无视社会责任的评论话语,是批评者思想道德和学术良知的缺失,是学术腐败在美术理论评论界的体现。一些资深的美术理论评论家,为了自身利益,不顾自己已获得的学术成绩和荣誉,也掺和其中,晚节不保甚是悲哀。批评的学术尊严、批评的社会导向,在当今美术理论评论领域的功能和作用在逐渐衰落。在商品经济社会,艺术成为商品,画坛怪事屡出,更需要美术理论评论家从理论和评论的角度予以澄清与批评。美术理论评论家应该坚持自己的学问品格,以观点独立鲜明和思想深刻的文章问世,唯恐自己不正确的观点会贻误读者,产生社会负面影响。 目前一些美术理论评论文章存在文风问题,泛泛而谈却内容空洞,文章以成堆的术语、华丽的词藻、 模棱两可的含糊语言、前卫性生僻词句堆砌而成,读起来生涩拗口和费解,不知所云。作者可能认为这样的理论文章,才能显示其理论的高深莫测,彰显其学术的高明之处。一篇深厚的理论文章,其内容应广博;其思想应旷达;其具有论点论据的观点应鲜明;其结构条理应清晰,以通顺、简明、易懂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论述,文章达到质朴纯真,需要思想深度与写作能力。一些美术理论评论家认为有些画家只懂得画画,却没有绘画理论基础,只是工匠式画家;一些画家认为有些美术理论评论家不擅绘画,其理论与绘画实践脱节,只善于空谈而已。画家与理论家只是研究方向和职务的区别,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内在关联。美术理论需要与艺术实践相结合,要提倡中国画理论评论家画些中国画,中国画家写些理论文章,只有经过绘画实践,才能有感而发,才能产生理性认识直至理论总结的高度,文章才能真实可信。 目前各种类型的中国画学术研讨会频繁,且不论研讨会上的观点是否正确,研讨的议题经常纠缠于一些枝节问题的讨论,众说纷纭,泛泛而谈,较少触及到学术的核心问题,并提出鲜明的观点与解决的方式方法。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都必须抓主要矛盾,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重大问题与关键课题,目前不适应美术事业发展的存在现象和问题、在美术领域需要进行的改革及措施、当前学术上的一些错误观点等,应该是研讨的核心内容。画家个人画展的研讨会更是赞美迎合的多、异议的少,缺乏中肯善意的不同意见。画家举办个人画展是不容易的,对画家而言付出代价只获得廉价的赞美,研讨会演变为个人宣传的一种形式,这样的研讨会对画家的个人艺术发展没有帮助。目前各种类型的学术研讨会大多趋于形式和表象,失去了研讨的意义。当前中国画的学术气氛较为沉闷,要提倡争鸣之风、商榷之风,敢于说真话,以明辨是非,以活跃当前中国画的学术氛围。 全国的美术报刊杂志担负着美术发展的重要舆论导向和理论导向作用。当前存在违背中国画传统精神的错误观点认识,是根源于否定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偏执文章,发表在美术报刊杂志产生了影响。因此文章和作品的审稿要慎重严谨,应优先考虑具有建树的理论文章和优秀绘画作品的发表,对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的文章不宜发表,发表的文章应该是有意义的重要题材,谈论枝节细节的内容不宜占用版面,因此要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编辑能力,建立重要文章集体会稿审稿制度。当前很多美术报刊杂志要自负盈亏,为了生存不得不注重经济效益,为了版面费只得采用一些不成熟的文章和作品。注重经济效益会降低学术含量,势必造成不良循环,最终的受害者是报刊杂志本身。从长远眼光分析,文章和作品的学术含量始终是报刊杂志的生命,只有注重学术质量才能赢得读者,才有发展前景。目前全国各地的一些美术报纸杂志,包括一些颇有影响的刊物,由于经营困难,难以维持生计而被迫停刊,只有少数创刊时间较久、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报纸杂志还在勉强运营,发行数量也大为减少。报刊杂志是舆论工具,是文艺繁荣发展的需要,不应该将报刊杂志完全视为创收单位,以企业的定位进入市场经济的经营运转模式是不妥的。国家要对美术报刊杂志进行适度的经济投入,扶持帮助其正常运转,发挥其作用,以改变目前状况。美术报刊杂志作为舆论导向,负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社会公益文化为主导,将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置于首要任务。 陈云山水写生作品:

陈云

2019/10/4 10:55:34

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及现状(章节二十八) 陈云 传统中国画面向当代的思考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认识当时的国际社会,并开始社会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自守、满目疮痍的封建帝国大门。随着军事、政治、经济的强行侵入,也伴随着文化的输入。面对贫穷落后的祖国,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苦苦思索中国的前途,寻觅救国救亡的道路,寻觅使中国走向民主富强的道路,促使洋务运动、改良主义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较强烈的波击,在清代“闭关锁国”的政策下,这种波击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重性。如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限制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等,对西方造型艺术的推崇,在清代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一文中得以体现。随着西画与西方美术教育形式在中国的传播,面对当时因循守旧、食古不化的中国画,质疑否定传统中国画,要求变革创新,寻求中国画的新出路,是当时时代的呼声,对中国画的反思、讨论、争议是从那时候开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在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下,否定中国画传统精神,主张与西方接轨从而达到全盘西化的“85新美术思潮”的兴起。一百多年前直至今天反思、讨论、争议从未中断,企图从本质上否定中国的民族传统绘画,成为古今艺术史上未曾出现的现象。 这些现象产生了对清代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断章取义的曲解观点;当今提出中国画要走向现代,中国画要实现现代转型;中国画要走向世界,与国际社会接轨,与世界文化一体化;中国画要多元化发展;中国画面临穷途末路;笔墨等于零等观点。这些观点存在着片面不妥,甚至是错误的。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前人总结的中国画的客观内在规律与基本理念已成定论,历史上中国画经历的辉煌不该被阶段性的低迷现象所遮盖。许多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呈现为波浪式的运行轨迹而向前发展,中国画两千年发展的历史也是如此,当前中国画的一些方面已获得长足进步,中国画的总体趋势是在发展。轻率地对传统中国画横加指责,予以质疑和否定,也意味着在质疑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因为中国画扎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的土壤中才能生存。一百多年的争议现象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缺乏对中国画历史和现状的整体客观了解与辩证分析,没有树立正确的中国画历史观。真可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也不禁想起毛泽东的诗句“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中国画要走向现代,实现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但是谁也说不清中国画如何走向现代,中国画为什么要转型、如何转型、转到何处,都无法提出明确的学术观点。对中国画的“现代性”,没有作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性表述,也没有通过具体作品的展示,充分体现这种现代性的特征,这两种观点是对中国画基本常识和中国画历史的无知,是伪命题。 青绿山水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典型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相传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是中国绘画史的现存第一幅完整独立的山水画卷,开启了青绿山水之端绪。从初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江帆楼阁图》到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南宋赵伯驹《江山秋色图》等,为青绿山水的高峰,宋代以后逐渐式微,当今青绿山水的创作水平远不及那个时代。五代、宋代的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也是画家画的高峰,前人恢宏的构图、精湛的笔墨、对明暗关系的朴素理解,使用积墨法铸造了辉煌。年代虽已久远,并没有因为年代和历史,使杰作过时而黯然失色,而是随着历史年代的推移愈显珍贵,是传统中国画的经典,当今山水画的创作水平无法与那个时代的山水画比拟。浏览中国历代名画,都不是因为表现时代而成为经典,而是因为作品高超的艺术性,被后人认为这些经典作品代表作品所处的年代和今天学习继承传统中国画的典范。黄宾虹的山水画突破了传统绘画观念和技法的痼习,开创了粗服乱发、乱而不乱、乱中有序、变化自然的画风,使传统笔法墨法得以解放,释放出中国画笔墨的巨大能量。黄宾虹山水画扭转了近现代山水画之衰落,开一代画风,树后世楷模,具有中国山水画的里程碑意义,中国绘画史不可能缺失这位巨擘。相信随着年代的推移,评价黄宾虹山水画,也不会产生过时和守旧的看法。倘若要牵强附会地讨论中国画的现代性,前无古人的黄宾虹山水画就具备现代性和时代感。黄宾虹对自己绘画的要求:“拙笔山水,于古人无一似者,然处处俱从古法中极意揣摩。”,“用力于古人矩镬之中,而外貌脱离于古人之迹。”黄宾虹坚守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最终脱离古人形迹,取得变革性突破,是深厚的中国画传统精神造就了这位中国画的变革大师。黄宾虹将古典笔墨转化成具有传统精神的当今笔墨,将传统法度变革为具有自我精神的崭新中国画语言,证实了他的“中西大同”艺术思想符合当今中国画变革的需要,在中国画传统的内部破解了现代概念这一课题,黄宾虹山水画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画的“现代性”和“时代感”问题,表明了传统中国画体系完全适应于当今时代。传统中国画经历了许多朝代,历史上没有人要求当时朝代的中国画走向当时的现代和实现现代转型。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指出:“迹有巧拙,艺无古今。”中国画从来就以艺术水准论高低,不以新旧时代、古典与时尚而评判,经典是永恒的,因此,传统中国画不存在走向现代与实现现代转型的问题。 要使中国画走向世界,让中国画国际化,与世界文化接轨,形成与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观点,只是一些人脱离现实的一厢情愿而产生的遐想,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是伪命题。世界上存在着东西方造型艺术的两大体系,无论世界对中国画如何理解,中国画是东方造型艺术体系的代表,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在中国画发展的两千年历史过程中,从来没有要求世界的认可与国际化,更没有要求与世界文化接轨一体化。没有这些要求,并没有阻碍中国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因为中国画这一民族绘画,扎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土壤之中,能够独立生存和独立发展,形成世界艺术中最为独特的造型绘画艺术,具有民族独特性的艺术更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潘天寿认为:“每一个国家民族,应有自己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重要意义的。”独特灿烂的中国艺术是世界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无需西方的认可。当今许多国人尚无法真正理解中国画,由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缺乏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对中国画基本理念不甚了解的西方人,更不容易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特征与价值,要使世界理解中国画需要漫长的时间过程。有人荒谬地认为只有改造了的中国画才能迈出国门,实现国际化,与世界文化接轨一体化。这些观点企图改变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本质,为迎合西方人的审美口味,用毛笔、油画笔和墨汁、颜料塑造西式造型,企图将严肃的中国画脱变为西方现代艺术的附属品。中国画如果与世界文化接轨一体化,中国画将丧失民族传统精神,就如同釜底抽薪,中国画这一民族绘画就很难生存,这一独特的造型绘画艺术就不复存在,这是民族传统文化虚无主义的自卑体现,是在精神上殖民中国艺术。在这些错误观点的促动下,有人以怪诞离奇、浮华躁进的表现方法而彪炳新风,热衷于“创新”,认为是时尚前卫。这些声名狼藉的画作盗用了中国画的名称,破坏了中国画的声誉。 错误的观点还派生了“新水墨”,也称“实验水墨”、“现代水墨”等,无不有现代西方话语的影子。“新水墨”力图摆脱中国画的传统笔法线条,背离中国画的传统精神,试图在构图与形式上寻求别出心裁的趣味效果,以拉开与传统中国画的距离。为迎合市场一时风潮,趋于低层的媚俗审美,以反传统乃至与传统决裂的方式来标榜创新,是传统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的丧失,这样的“新水墨”注定没有前景。 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文章发表于1992年《明报周刊》,随之有众多中国画家予以驳斥,提出“守住中国画的笔墨底线”等观点。吴冠中文章的主要观点“脱离了具体画面的狐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笔墨从来就是与具体画面结合的,中国画的形象结构、书法的字形结构,没有笔墨无从表现,笔墨和画面是不可分割的,就如同油画的色彩块面,就必须结合在具体画面,不能认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狐立的色彩块面,其价值等于零”。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笔墨线条为意念力的创造、人格化的表现,是中国画最具难度的基础技法,中国画最鲜明的本质特征。笔墨是针对具体画面而言的,人们从来没有将笔墨独立于画面之外进行评论,吴冠中写了一篇混淆概念、似显无聊、没有意义的文章。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画面前,吴冠中没有胆识正面否定中国画,只得委婉地提出“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其实质是否定中国画笔墨,否定中国画。吴冠中的艺术成绩在于油画,对于这一西方绘画种类,他在油画民族化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的油画明显借鉴了中国画意象兴象的审美创作观,取得一些成绩。吴冠中是位油画家而不是中国画家,他的水墨画使用中国画的绘画材料,是没有使用骨法用笔更类似装饰图案的作品。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的观点,可以表明他对传统中国画的基本常识几乎等于零。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小山提出“中国画面临穷途末日”之说,此言骇人听闻,当时有一批拥戴者。用个人的臆想断言来判定传统中国画的前景是不明智的,李小山没有树立正确的中国画历史观。李小山的穷途末日之说经历了三十余年,用时间证实,今天并没有看见中国画穷途和末日的迹象。 所谓“中国画要多元化发展”的观点,历代不同风格的传统作品,早已呈现中国画的多元化,直至今天,中国画坛也没有出现一枝独放,独领风骚的现象。中国画的历史一直在呈现着中国画种类、样式、风格、技法的多元化,将来会始终向多元的方向发展。中国画要多元化发展这一观点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对多元化发展的认识,各人有不同的理解,无论今后中国画如何向多元方向发展,都必须坚持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方向。 清代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的社会影响广泛深远,成为一些不明此理的人所宣扬的创新口号,这是对石涛原义的断章取义而曲解。中国画创作不可盲从于时风,时风常为流行的世俗之风,中国画一旦沾染上时弊则失去高雅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品格。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要承前启后,与时代时弊要渐行渐远,追求高古风尚,石涛所说“笔墨当随时代”恰恰是这些意思。石涛的全句为:“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大意是:笔墨面对时代而跟随时代,就会像诗文一样,会产生一代不如一代的风气现象。为了更好地领会石涛的本义,将石涛《大涤子题画诗跋》的此语全文抄录如下:“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雄浑壮丽;下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丽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矣。倪黄辈如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无复佳矣。”全文的内容与“笔墨当随时代”的单句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将“笔墨当随时代”作为时代创新口号,而贻误了几代绘画人。结束谬误、澄清原义在当今有其时代意义。经典根源于传统,中国画的传统经典蕴含着令人取之不竭的文化艺术精华和精神能量。不被时代流行风气所染,是中国画家毕生需要的警觉和自我修为。石涛的作品及笔墨技法源于传统,是在传统基础上形成自我风格,并没有当随“时代”,殊不知石涛晚年的主张:“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这一高见。 世界各造型绘画种类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质疑、争议和否定的现象,传统中国画在一百多年之前也没有出现这种现象。但是,从一百多年直到现在,对传统中国画的质疑、争议和否定就一直没有中断,错误的看法观点不断产生,这些看法观点不包括对中国画改造改良的观点,而是企图从本质上否定传统中国画,影响和误导着人们对中国画的思想认识,出现了中国绘画史和世界绘画史上从未出现的反常现象。针对这一反常现象,需要研究探讨,寻找原因,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主要原因: 一、持续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以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作为民族生存发展的根脉、民族兴旺昌盛的基石。一些人对传统文化艺术及其精神知之甚少,缺乏对中国画历史和现状的整体客观了解与辩证分析,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缺乏自信,没有树立正确的中国画历史观,往往凭借自我萌生的主观意愿想法,发表不负责任的个人偏见观点。 二、一些人认为对艺术的见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艺术似乎没有定论,每人都可以有看法观点。然而任何艺术门类都有其客观内在规律,需要尊重、遵循艺术的客观内在规律,形成中国画的基本理念,才能引领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才能掌握和弘扬中国画的传统精神。 三、从历代直至当代,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诸多画论,然而各画论的论述各有侧重,显得零星分散,这些画论无形中已形成中国画的理论体系框架。但是,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中国画理论体系,这一现状与博大精深的中国画历史很不相称。浩瀚的画论史料需要存之精华、弃之糟粕、概括精纯地予以品评、整理、归纳、补充和全面总结编写。目前缺乏权威性理论著作作为现在及将来传统中国画发展的理论指南。 四、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较强烈波击,随着西方油画和西方美术教育形式在中国的传播,一些人媚洋崇外、妄自菲薄,产生对传统中国画的质疑和否定。 五、五代、宋代的中国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也是院体画的高峰。元以降,由于文人画的兴盛,制约了院体画的发展,院体画逐渐衰落。严谨博大的院体画是传统中国画的正本清源,当今没有恢复居于中国画的本源本体地位。由于院体画的衰落,中国绘画史没有出现第二个高峰期。 六、潘天寿认为:“……故画人满街走,而特殊作者,百数十年中,每仅几人而已。”中国画的历史发展规律证实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每个朝代的中国画大师就出现几个人,近现代也只能产生几位。普通画家与大师级画家的作用和影响具有本质差别,就如同金字塔的塔基与塔尖的关系,塔基是中国画的社会群众基础,在广泛扎实的基础上才能诞生大师。大师级画家数量虽少,在中国画历史上却从未中断出现,是中国画承前启后的原动力,有大师的存在就表明中国画的发展不会中断,真正推动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是历代屈指可数的大师们。因此,看待中国画的发展,不能以当今社会整体创作水平的观念来衡量中国画的创作现状和将来。 七、一些美术报刊的审稿缺乏慎重严谨,对一些背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的前卫性文章予以刊发,是对错误观点的推波助澜,混淆了人们对中国画的思想认识,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 由于这几个方面的原因,中国画总是伴随不同的看法观点而共生,可以预测今后对中国画的错误观点还会不断产生。对喜欢发表中国画见解的人,是否先平静心情,阅读一些传统文化经典和一些历代画论,再发表观点也不晚。对一些缺乏中国画学识的人而言,错误观点使原本清晰的中国画客观内在规律和基本理念变得模糊不清,导致了很多不是问题的问题成为问题,不是标准的标准成为标准,混淆了一些人对中国画传统精神的思想认识,阻碍着中国画的正常发展。但是,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绘画面前,只言片语的谬误观点缺乏逻辑哲理依据,无法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显得肤浅苍白。对这些观点的反思和讨论中,同时会使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画的客观内在规律和基本理念,有利于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 陈云山水画作品: